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徽標釋義:高瞻遠矚·繼往開來
院標設計方案

以上院標設計方案是經過征集、評選和修改最終確定的,確定時間為2013年1月。
院徽設計方案


上左圖所示圓形徽標為在院標確定的基礎上,進一步設計的佩戴式院徽,增加了集毛體“武漢大學”和學院的創建年份“1956”,直徑22.5mm,采用銅胎仿琺瑯工藝制作,藍色凹陷部分填琺瑯,色值C100M35Y10K0,黃色凸起部分鍍銀色,背部配刺馬針和高級卡帽,以便佩戴。該方案確定于2013年10月,首批成品在2013年10月19日首屆遙感校友日活動中發放。
上圖右所示圓形徽標為在佩戴式院徽確定的基礎上,經過色彩調整和構圖微調形成的,便于在會場、講臺等場合懸掛使用。
上圖右所示圓形徽標為在佩戴式院徽確定的基礎上,經過色彩調整和構圖微調形成的,便于在會場、講臺等場合懸掛使用。
院旗設計方案

在綜合評審委員會各位代表意見的基礎上,把徽標釋義總結如下:
院標釋義:
1.院標構圖創意源自兩個熟悉的校園雕塑“慧眼”和“空中之舞”,有著強烈的校園文化和學科情結認同感;
2.院標形象地表現著傳感器圍繞目標物體進行非接觸式探測并將目標物體的特征及其變化信息化的動態情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學院的學科屬性——遙感和信息工程;
3.院標還形象地表現著學院人才輩出、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人才培養屬性和遙感師生團結奮斗、銳意創新、服務民生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屬性;
4.院標整體形似人眼映出地球,可進一步引申為傳感器的“千里眼”和大師們的“慧眼”,象征著慧眼識才、精心育人、提攜后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同時激勵學院師生既要有放眼天下的國際視野,又要有展望未來的遠見卓識;
5.院標中文名稱標準字體采用王之卓先生手寫體,意在紀念學院和學科創始人、首任系主任(院長)、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教授的同時,提醒全院師生銘記學院歷史。
綜上所述,我們將院標命名為“高瞻遠矚?繼往開來”。
釋義詳解:
1.院標構圖創意源自兩個熟悉的校園雕塑“慧眼”和“空中之舞”,有著強烈的校園文化和學科情結認同感;
2.院標形象地表現著傳感器圍繞目標物體進行非接觸式探測并將目標物體的特征及其變化信息化的動態情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學院的學科屬性——遙感和信息工程;
3.院標還形象地表現著學院人才輩出、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人才培養屬性和遙感師生團結奮斗、銳意創新、服務民生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屬性;
4.院標整體形似人眼映出地球,可進一步引申為傳感器的“千里眼”和大師們的“慧眼”,象征著慧眼識才、精心育人、提攜后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同時激勵學院師生既要有放眼天下的國際視野,又要有展望未來的遠見卓識;
5.院標中文名稱標準字體采用王之卓先生手寫體,意在紀念學院和學科創始人、首任系主任(院長)、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教授的同時,提醒全院師生銘記學院歷史。
綜上所述,我們將院標命名為“高瞻遠矚?繼往開來”。
釋義詳解:
1. 徽標構圖創意源自兩個熟悉的校園雕塑“慧眼”和“空中之舞”,有著強烈的校園文化和學科情結認同感;


2. 徽標形象地表現著傳感器圍繞目標物體進行非接觸式探測并將目標物體的特征及其變化信息化的動態情景,比較全面地反應了學院的學科屬性遙感和信息工程。


兩條弧線把空間劃分為兩藍三白的區域,由近及遠分別代表著不同距離的遙感平臺,包含但并不局限于地面遙感、低空遙感、航空遙感、航天遙感;


由多個二值色塊構成的開放式球體,代表著被探測的目標物體,并經過遙感信息工程的方法解析、解譯成可知、可視、可存儲、可應用的數字星球,進而服務人類智慧生活,球體代表的被探測對象包含但不僅限于地球空間,可以擴展到月球、火星等等。




3. 徽標還形象地表現著學院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屬性:如果把不同色塊組成的球體比作在校學生,水波蕩漾似的兩道弧線則象征著學院人才輩出、立足中國、走向世界;如果把球體比作團結奮斗的遙感師生,兩道弧線亦可寓意學院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有著強烈的輻射作用。

4. 徽標整體形似人眼映出地球,可進一步引申為傳感器的“天眼”、“千里眼”,即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感知目標物體的特征,從另一角度詮釋和契合學院的學科屬性;還可進一步引申為學院培養人才的“慧眼”,象征著老師們慧眼識才、精心育人、提攜后學、甘為人梯的精神?!盎垩邸奔印扒Ю镅邸眲t激勵學院師生既要有放眼天下的國際視野,又要有展望未來的遠見卓識。


5. 徽標圖案采用藍色為標準色,代表著遙感人的寧靜——學術潛心、智慧——人情練達。

6.
徽標中文名稱標準字體采用王之卓先生手寫體,意在紀念學院和學科創始人、首任系主任(院長)、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之卓教授的同時,提醒全院師生銘記學院歷史。

7. 徽標英文名稱標準字體采用Arial英文字體,具有國際氣息。
8. 整個徽標和中英文標準字結合,美觀、大方、有動感、易識別。
9. 綜上所述,我們將徽標命名為“高瞻遠矚·繼往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