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武漢大學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大規模遙感影像樣本庫構建及開源遙感深度網絡框架模型研究”發布了全球首個遙感影像智能解譯機器學習專用框架LuoJiaNET和遙感影像樣本庫LuoJiaSET的相關成果。該成果為遙感智能解譯新理論和新技術的驗證奠定了基礎,也為自然資源監測和社會經濟發展等遙感信息智能處理的科研和應用提供平臺及技術支撐。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教授首先介紹了項目背景及其重要意義。胡翔云教授詳細介紹了LuoJiaSET與LuoJiaNET的技術成果,姜良存副研究員與張覓副研究員對兩個系統進行了演示,并與參會師生進行了互動答疑。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出席發布會,對LuoJiaNET與LuoJiaSET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優化頂層設計等指導意見。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銳志教授、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樂鵬教授、華為湖北產業發展與生態部柳俊逸部長、智能遙感開源生態聯盟成員,以及產業生態上下游合作伙伴、武漢大學師生等近600人以線下或線上形式出席了發布會。

據悉,基于技術路線和研究需求,項目組成了跨學科研究團隊,由胡翔云教授負責,匯集了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計算機學院的中青年學術骨干。在龔健雅院士的指導下,經過一年的攻關,項目形成了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了遙感影像數據集分類標準和標注規范,研發了互聯網協同樣本標注系統,構建了多種類、百萬規模的標注數據和標準數據集及其發布平臺 - LuojiaSET;(2)針對遙感影像特點和應用需求,研發了遙感影像處理的深度神經網絡開源架構、模型與網絡優化方法,形成尺度通道靈活創建、數據通道自適應優選、多層級聯合優化的遙感深度學習框架- LuojiaNET。團隊還與華為公司簽署了遙感領域人工智能項目的合作協議,吸引了頭部遙感機構與龍頭企業,在中國遙感應用協會指導下成立了智能遙感開源生態聯盟,對于推進我國遙感技術進步,提升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建設性的意義。